书法艺术欣赏浅论

书法是一门艺术,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,如何欣赏书法艺术,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,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,高深莫测,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。其实,这是一种偏见。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,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,用词又很生晦抽象,令人看了“丈二和尚,摸不着头脑”。我试图通过浅显明了的讲述,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。  

   书法艺术欣赏,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,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“神韵”,一个不识字的人,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,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,达到陶冶人的性情,提高人的文化素养,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,自得其乐,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。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,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,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,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。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,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,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。
 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,可以说是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”因为:

  一、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,1+1等于2,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,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,也不能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,象重量用斤两来衡量它,几个人同样写一个字,结果是各显其面,不尽相同,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。
  二、审美观不同:如有的人说动物园里的蟒蛇最美,有的人则认为最丑,甚至见了都可怕,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装修住房,有的人却认为很俗气。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,看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,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
这就是因主观因素、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,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。
  三、时代风尚不同: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:“我小的时候,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,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,到民国以后,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,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,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,反而觉得不伦不类,不顺眼了”。其它如时代风尚变了,衣着也随着改变,高领、低领、长裙、短裤,因时尚不同而变,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,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,时下又有流行书风、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,只要你凝神一想,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,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。
  四、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,它所体现的形态,有的粗野,有的厚重,有的笨拙,宽博与松散,凝重与滞拙,剑拔弩张,雄健流畅,秀美险峻等等,这当中的差别具体界定起来实在很难辨析,除了欣赏者能与作者心领神会才能体会到,非旁人所能理解。
  五、对书法学习研究、水平高低程度不同:所谓“外行看热闹、内行看门道”,尤如看象棋比赛,一个“妙”招出现,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,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,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。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,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。唐朝大书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,怀素说:“每观夏云多奇峰,辄常师之”,真卿说:“何如屋漏痕?”怀素说:“得之矣”。宋朝大书家苏东坡,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,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,东坡说黄庭坚的字“好是好,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”,黄庭坚谑东坡说:“你的字也不怎样呀!就象石压蛤蟆”。二人相视抚掌大笑,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,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。
  从以上论述来看,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事,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,通过不断总结,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,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,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,称之为美感。美感是怎样产生的?美感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,对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能动反映。从广意上讲,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,如审美趣味,审美观念,审美感受等。狭义来说,则专指审美的感受。
  一般说来,人类的感觉主要有视觉、听觉、味觉、触觉、嗅觉五种,是高级动物所独有的共同本能,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,所谓“目迂之而成色,耳闻之则成声”,书法艺术欣赏正是一种视觉的感受,这种感受就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一种“迁想妙得”是人类之所以作为“万物之灵”的奥秘所在,我们称之为“第六感官”,也就是通常说的“内在眼”,历史学家有历史眼,书法家有书法眼,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眼,书法艺术欣赏,就是通过这只内在眼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,这种美感,具体呈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,有以下五种:
  一、立体感:又称雕塑感,有的也称质感。书法艺术的立体感,大致有以下两种因素构成:
  一是汉字独有的结构,这种结构在世界文字中别具一格,方方正正是其最大的特点,而且在每一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,其余点划则作为衬托,这就是书法“间架结构”,“间架结构”是整个字的支柱,也就是所谓的“轴线”原则,林语堂先生说得好:“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,其中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建筑时进一步看到”。一所房子有轴线,一个大建筑群有轴线,正如中国书法中的永字八法“八方点划环拱中心”,又如临写汉字要在“九宫格”中安排笔划,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,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,不论什么书体,上下纵横,都通过这一原则,写出旷代罕见的神品、妙品。大凡学书者,都是先求平正,后追险绝,又复归平正,前一个平正,中轴线显而易见,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,不论你的字写得多么了草,欹侧,险绝,都能保持在一中心轴线上,重心仍然很稳,不会感到摇摇欲坠的感觉,可见汉字结构与古代建筑的共同之处,有了这一个重心,立体感则跃然纸上。
  其次是书法的书写工具的特殊性,那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笔,用它铺毫抽锋,皆能挥洒自如。宗白华先生说:“中国书法用中锋写的字,背阳光一照,正中有一道黑线,周边稍淡,叫‘绵裹铁’,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。”元代赵孟

理论技法

佛教对书法艺术的保存与传播

2023-3-24 17:11:22

理论技法

好作品当有何品相?

2023-3-24 17:11:24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