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佛教对书法艺术的保存与传播
佛教传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靠佛教经典,因此弘扬佛法,离不开写经与抄经。最早的写本佛经,多数是由佛教徒和在家居士发愿写的,主要发自一种宗教的虔诚,一则是因为以书写佛典,流传于世,具有极大的功德,这是一件自利利他的事。’再则是因为佛教要求佛徒通“五明”(内明,指精通佛典。医方明,指精通医术。因明,指精通逻辑。声明,指精通语言。工巧明,指精通书画音乐算术等种种技术)所以历代僧人中不乏杰出的书法家。 …- 0
- 0
- 0
-
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
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,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,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。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,只有实用价值。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,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,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,并升华为书法艺术。 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,从宏观角度来分析,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。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,达到了…- 0
- 0
- 0
-
《玄秘塔碑》是谁的代表作?
唐朝书家――柳公权 柳公权,唐代宗大历十三年(公元778年)――唐懿宗咸通六年(公元865年,终年88岁。京兆华原(今陕西耀县)人。宫至太子少师,故世称“柳少师”。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、颜真卿笔法,然后自成一家。所写楷书,体势劲媚,骨力道健。较之颜体,柳字则稍清瘦,故有「颜筋柳骨」之称。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,公权答云:「用笔在心,心正则笔正。」穆公为之改容,如其…- 0
- 0
- 0
-
学书法是临碑好还是临帖好?
碑帖一词有好几层含义:第一,作为一般的汉语词汇,它指的是书法临摹的范本;第二,在书学术语中,它是指两种作品传世形式,碑指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特殊使用目的的石刻,包括墓碑、摩崖石刻、造像题记等,经过棰拓成为拓本;帖指书写在纸绢等质地上的墨迹,包括后人勾摹上石的拓本;第三,在书学术语中,它还有一层意思,即自晚清以来,经过包世臣、康有为等数辈书家的鼓吹提倡,碑与帖成为中国书法两大美…- 0
- 0
- 1
-
高品位的中国书法才有艺术生命力
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反映不同时代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,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。“汉人尚气,魏晋尚韵,唐人尚法,宋人尚意”。汉武帝平定六国后,政治稳定,经济繁荣,所以,汉代的书法反映出来的那个时代的精神必然是大气磅礴。魏晋分南方和北方,南方以王羲之、王献之为代表的清秀儒雅之风得到充分体现,北方以“魏碑”为代表,显示了北方民族的雄浑与大气。唐朝国泰民安,经济、文化发达,法制健…- 0
- 0
- 0
-
流行书风孙伯翔访谈录
自清中叶以后,碑学中兴,一时习碑者蔚然成风,名家辈出。碑学的兴起使人们一度忽视了帖学的发展,最近十几年,随着人们(特别是高等专业院校及展览)对帖学的重视,习帖者日众,有人甚至预言,当代是帖学的中兴时期。其实,无论碑学还是帖学都是书法传统的积淀,都是我们应该好好继承的。艺术就怕盲从,所以,在这样的背景下采访孙伯翔先生,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。――编者 一种书风,在当代形成一种潮流,或许并不难。近30…- 0
- 0
- 0
-
书法家胡秋萍和书友交流问答
著名书法家胡秋萍日前做客中国书法网《对话名家》栏目,和书友在线进行了交流和探讨。本版刊出对话摘要,以飨读者。 问:书法与写字的区别在哪儿?本人练习书法几年,进步不大,非常迷茫,感觉书法是一项低效的活动,请指导。 胡秋萍:专业书法家把书法艺术当做生命的终极追求;一般写字的是把字写得好看、能认识。 不知你的迷茫在哪里。因为书法本来就不是一项高效、一夜成名的事情,也不是能给…- 0
- 0
- 0
-
评当代100位书法家
1、天津孙伯翔先生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。魏碑书自清末至今名家可数:康有为、赵之谦、张裕钊、李瑞清、曾熙、陶浚宣及徐生翁等。成功者如:康、赵、徐,毁誉参半如张、李、曾,近于失败者如陶。碑书不外方笔、圆笔、方圆结合、碑帖结合等几种路子,况大兴于清末,历史留下的开创空间足够大。碑书大家问世时间间隔之短史上所无。孙伯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于书坛靠一手纯而又纯的魏碑书,孙氏之成功在于用笔——方笔。其方笔震撼人…- 0
- 0
- 0
-
书法笔墨功夫和创作形式
一、展览评选与作者准备,创作与评选存在错位。 初选:看基本笔墨功夫。每件作品的命运在不到10秒钟的时间里就被定夺,靠的是对作品整体的瞬间印象。 入展:形式感—表现意识:书体、格式、装饰、印章等。在书法院校,形式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。应重视内外兼修,形式也是一种书法修养,讲内在、讲含蓄。 获奖:笔墨:笔墨的发挥有欠缺,高端评选就缺乏竞争力。要锤炼笔墨。 创作:形式设计先行:先把形式感做好,字先空着,…- 0
- 0
- 0
-
“趣”是书法的高境界
书法是线条的艺术,也是心灵的艺术,是人的精神的表现。线条的空间是要靠书法家的形象思维去经营、去协调,但最难的并不是用线去经意空间,而在于线本身。要用线条的美、线条的趣味来形成艺术感染力。当代书法的审美感可以是多层次的,字的外形结构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,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,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、情趣。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是相通的。 书法中的线条美,离不开轻、重、徐、疾…- 0
- 0
- 0
-
书法术语:碑版,碑学,勒石,朱背,摩崖
□碑版 泛指碑志之属。《碑版广例》:“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,末有碑版所详,不复多载语,后魏昌冯王新庙碑,有碑版湮灭语;后人碑版名称,殆自此始。参见“碑学”。 □碑学 ①亦称“碑版学”。研究考订碑刻起源、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。②指清代阮元、包世臣提倡北碑后,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,遂有北派碑学、南派帖学之分。 □勒石 碑刻术语。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。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…- 0
- 0
- 0
-
当代书法批评究竟“难”在那里?
当代书法批评究竟“难”在那里 在中国艺术的长廊里,书法以其历史悠久、名家辈出、涵蕴深厚、民族性鲜明而占有突出的位置,享有很高的声誉。一门成熟的艺术,既需要相应的艺术批评伴生共进,也绝不惧怕艺术批评中那些指短证拙的分析"揭疮疤"。这方面的例证俯拾皆是,无需再证。唯独当代中国书法是个例外。翻阅报刊杂志上"评说"当代书作和书家的长文短章,溢美之词在在皆是,…- 0
- 0
- 0
-
北魏时期的书法碑刻——魏碑
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自东汉以后, 到隋统一前的一段历史时期, 即从公元2世纪末到公元6世纪80年代, 时近400年。这一时期全国大多数地区盛行佛教, 受尽苦难的各族人民幻想在求神拜佛中求得解脱, 佛教成了各族人民交流、融合思想文化的重要渠道。佛教的盛行也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。由于推行佛教, 出自立碑造像的需要, 大大推动了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发展, 在这一时期, 魏书、楷书、草书都由初创阶段趋于…- 0
- 0
- 3
-
《玄秘塔碑》是谁的代表作?
唐朝书家――柳公权 柳公权,唐代宗大历十三年(公元778年)――唐懿宗咸通六年(公元865年,终年88岁。京兆华原(今陕西耀县)人。宫至太子少师,故世称“柳少师”。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、颜真卿笔法,然后自成一家。所写楷书,体势劲媚,骨力道健。较之颜体,柳字则稍清瘦,故有「颜筋柳骨」之称。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,公权答云:「用笔在心,心正则笔正。」穆公为之改容,如其…- 0
- 0
- 2
-
高品位的中国书法才有艺术生命力
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反映不同时代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,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。“汉人尚气,魏晋尚韵,唐人尚法,宋人尚意”。汉武帝平定六国后,政治稳定,经济繁荣,所以,汉代的书法反映出来的那个时代的精神必然是大气磅礴。魏晋分南方和北方,南方以王羲之、王献之为代表的清秀儒雅之风得到充分体现,北方以“魏碑”为代表,显示了北方民族的雄浑与大气。唐朝国泰民安,经济、文化发达,法制健…- 0
- 0
- 2
-
书法笔墨功夫和创作形式
一、展览评选与作者准备,创作与评选存在错位。 初选:看基本笔墨功夫。每件作品的命运在不到10秒钟的时间里就被定夺,靠的是对作品整体的瞬间印象。 入展:形式感—表现意识:书体、格式、装饰、印章等。在书法院校,形式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。应重视内外兼修,形式也是一种书法修养,讲内在、讲含蓄。 获奖:笔墨:笔墨的发挥有欠缺,高端评选就缺乏竞争力。要锤炼笔墨。 创作:形式设计先行:先把形式感做好,字先空着,…- 0
- 0
- 0
-
流行书风孙伯翔访谈录
自清中叶以后,碑学中兴,一时习碑者蔚然成风,名家辈出。碑学的兴起使人们一度忽视了帖学的发展,最近十几年,随着人们(特别是高等专业院校及展览)对帖学的重视,习帖者日众,有人甚至预言,当代是帖学的中兴时期。其实,无论碑学还是帖学都是书法传统的积淀,都是我们应该好好继承的。艺术就怕盲从,所以,在这样的背景下采访孙伯翔先生,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。――编者 一种书风,在当代形成一种潮流,或许并不难。近30…- 0
- 0
- 0
-
书法家胡秋萍和书友交流问答
著名书法家胡秋萍日前做客中国书法网《对话名家》栏目,和书友在线进行了交流和探讨。本版刊出对话摘要,以飨读者。 问:书法与写字的区别在哪儿?本人练习书法几年,进步不大,非常迷茫,感觉书法是一项低效的活动,请指导。 胡秋萍:专业书法家把书法艺术当做生命的终极追求;一般写字的是把字写得好看、能认识。 不知你的迷茫在哪里。因为书法本来就不是一项高效、一夜成名的事情,也不是能给…- 0
- 0
- 0